這個社會確實存在許多嚴重的問題,但即使我們提出了迫切需要協助和改善的議題,看起來最具智慧的做法仍是聚焦在正面的結果︰我們所專注的會擴張;對抗問題只會強化問題,因為我們給了它能量。因此要專注在解答,而不是問題上。
–《鹿智者的心靈法則》
做為家長,對於台灣幼教的負面新聞早已從最開始的震驚轉變為沮喪。頻繁發生的事件,造成的影響卻不單只是家長對幼教老師的信任大減,以及在未與老師接觸前便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。在這樣的氛圍下,幼教老師同樣面臨著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,因為他們的每個教學細節都在被放大檢視,也讓老師們在課堂上變得更加謹慎,甚至小心翼翼。
親不知師,師不知親
在彼此都帶著預設立場的狀態下,也形成了難以打破的溝通屏障,對於擁有特殊孩子的家長來說,影響更為明顯。
對於早療家長來說,擔心孩子無法完整表達,甚至尚未學會說話的情況下,進入幼兒園後,可能會被貼上標籤、遭受不當管教或無法融入群體;而孩子又因難以清楚表達感受,大人很難第一時間察覺問題,也使家長進一步加深對幼教環境的焦慮。
另一方面,對於那些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才接觸早療系統的家長,親師溝通中的磨擦也不容忽視。家長常常感到困惑:為什麼治療師和幼教老師的教學方式不一致?
這些不同的教學方法可能讓家長感到無所適從,甚至會直接要求老師依照治療師的指導方式來引導孩子,無形中也給老師增加了許多壓力,讓親師的教養合作變得更加困難。
「但其實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,只是立場不同」
行動兒童 翁晟祐治療師解釋道,幼兒園的教育首重的是孩子的團體生活,幼教老師一次要面對多位孩子,因此難以全面滿足每位孩子的個別需求。老師的課程內容以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、基礎能力建構(如多元主題課程、角落區域)以及團體生活適應為教學重點。
而早療系統中,則較常採用個別化課程設計,治療師可以針對每位孩子的需求進行調整,這種個別引導能幫助孩子在結構化的環境中克服挑戰,但最終的目標仍是期待孩子能逐步回到學習軌道。
「幼教與早療系統的差異並不是對立關係,而是極為重要的互補」
翁晟祐治療師補充,以行動兒童的角度,我們將幼兒園視為重要的工作夥伴。
我們並非是以專業治療師的身份來「告知」老師應該如何為孩子調整教育方式,而是藉由詢問老師孩子日常的上課表現後,再與老師討論有哪些是可以在教學中進行的早療活動。甚至也會協助老師製作與準備適合孩子的早療教具,讓老師能更輕鬆地引導孩子進行個別學習與發展。
這樣的夥伴關係不僅能幫助孩子在早療課程中獲得更多支持,也能讓老師在幼教專業上得到理解與支持。
針對親師溝通的建議
家長在孩子進入幼兒園或早療之前,可以先向老師說明孩子在家的日常相處狀況,尤其是會讓孩子情緒波動的「地雷點」。這樣一來,老師能夠提前掌握孩子的需求,為孩子提供循序漸進的引導,避免在互動初期就發生讓孩子緊張或受挫的情況,進而減少孩子的抗拒心理,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。
然而,這樣的合作模式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。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,當面對老師與治療師提出的不同建議而感到困惑時,可以先告訴自己這些不同專業的建議都是孩子成長的寶貴資源。並透過與老師和治療師的充分溝通,進而為孩子找出最適合的教養方式。
只是,在面對老師和治療師的建議時,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回應:「可是我們之前試過了,沒有用。」
對此,我們提醒家長,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而不是機器。即使是相同的指導方法,細微的情境變化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。家長應保持開放心態,給孩子、老師和自己一次重新嘗試的機會。
正如開頭所說:「我們所專注的會擴張」,當我們專注於解決方案,專注於孩子的成長,專注於與老師和治療師的合作,我們將會看到正面的變化。我們並非只是充滿希望,而是充滿信心——信心源自於每一位孩子的潛力,來自於每一位家長的努力與堅持,也來自於每一位老師和治療師的專業與奉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