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才剛開始不久,原本應該繼續進行到宅早療的孩子,卻已經多日聯絡不上家長。電話無人接聽,訊息無人回覆,治療師最終決定親自前往拜訪。

正午的陽光灼熱,治療師在門外敲了許久,門終於開了,但門後卻空無一人。低頭一看,才發現是那個還不到四歲的孩子,獨自踮著腳來開門;而客廳裡,孩子的母親因醉酒昏睡在沙發上,毫無知覺。

治療師曾說:「有時候,有些孩子,讓人一眼望去,就好像能看見他們未來的困境,無力感讓人害怕。」然而,我們都明白,孩子的故事,多源自於大人世界的荒謬。

這個孩子,將滿四歲,經過一年的到宅早療服務,現在「已經」能說出簡單的疊字,像是「水水」、「吃吃」,也能模仿說話。然而,對於自己想要什麼、需要什麼,他仍在努力學習如何表達。

當他對別人手上的東西感興趣時,會直接動手搶奪;若是被拒絕或糾正,則可能出現打人的攻擊行為。由於年紀尚小,加上認知發展落後,他對語言的理解力遠低於同齡孩子,無法快速理解對錯和同理心。對他而言,直接而粗暴的互動才是「正常」。

在他幼小又短短的生命經歷裡,直接又粗暴的互動才是常態;治療師說,「其實那不是壞,只是他以為的正常。」

沉默片刻後,治療師的語氣柔和了些:「雖然這個家庭並不穩定,但仍能看見媽媽的掙扎。身為社會工作者,我們不應該,也不希望去否定或無視家長所做的努力。」儘管短時間內難有明顯的改變,我們仍會與幼兒園老師一起,繼續陪伴這個孩子成長。

當家庭問題無法立刻解決,我們選擇回到孩子的療育本身,給予他不同於原生家庭的互動,讓他感受到穩定的情緒支持、關懷與肯定。即便在他這麼年幼的階段,我們無法確定這顆名為「重新選擇如何成長」的種子,未來能否茁壯成長。

但我們會謹慎地持續灌溉與守護,直到他離開早療服務後,這份責任再交由未來陪伴他的老師與治療師。

我們也期盼,當家長看見孩子微小的進步時,這些轉變能成為鼓勵家長成長的契機。願他們終能回過頭,牽起孩子的手,重新學習如何陪伴與照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