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剛開始不久,原應繼續進行到宅早療的孩子,卻多日聯絡不上家長,電話不接、訊息不回,以致於治療師決定直接到孩子家中進行拜訪。

在正中午的豔陽下敲了好久的門,好不容易門開後卻不見人影,低下頭才看見,原來是那不到4歲的孩子獨自前來開門;而家長正又因為醉酒,還倒在客廳的沙發上不醒人事。

他說,「有時候,有些孩子,好像讓人一眼就能望到頭,無力的讓人覺得害怕。」但我們都知道,孩子的故事,多源自於大人世界的荒謬。

治療師說,那是一個需要幫助但卻極度失序的孩子。將要邁入4歲,經過一年的到宅早療服務,「已經」可以說出簡單的疊字與進行仿說,像是「水水」、「吃吃」。但是對於自身的想要和需求,卻仍舊需要努力學習溝通和表達。

如果對別人手上拿的東西有興趣,會直接動手搶走,若拿不到或被糾正,則會出現打人的攻擊行為。但又因孩子年紀過小、認知不足,對語言的理解力相較於同齡孩子更是少上許多,因此無法透過治療師與幼兒園老師的教導,快速的了解對錯以及同理。

在他幼小又短短的生命經歷裡,直接又粗暴的互動才是常態;治療師說,「其實那不是壞,只是他以為的正常。」

一陣沉默後, 治療師一反先前的低迷說,「雖然這個家庭並不算穩定,但還是能夠看到媽媽在其中的掙扎。雖然起起伏伏,可是身為社會工作者,我們不應該、也不希望去否定、無視家長做過的努力。」即使我們都認為,短時間內很難能有太大、太明顯的轉變,但我們仍會與幼兒園的老師一起陪伴孩子成長。

當家庭的議題遇到阻礙,那就暫時回到孩子的療育本身,給孩子有別於原生家庭的互動,讓他體驗到穩定的情緒支持,被關懷以及被肯定。即使在他過小的年紀裡,我們無法確定這個被埋下的,名叫「重新選擇如何成長」的影響種子,能不能在未來長大。但我們會小心謹慎的持續照顧餵養,並慎重的交付至未來孩子離開早療後,繼續陪伴他成長的老師與治療師。

而我們也期待,當家長看見孩子微小的進步後,能間接成為鼓勵大人成長的契機,在經過覺察後,能回過頭並且低身牽起孩子的手,重新學習陪伴與照顧。